作者简介
王瑞(笔名齐工),男,1983年2月生,入选“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光荣榜”,爱好阅读,写作。
亚为创业故事
亚为做什么,从哪来到哪去?亚为方便一秒钟文化如何解释?亚为以豪迈的热情,不屈的动力,不断请教、反思、复盘的方式,提升自己。近几年,面对艰难而又充实的军人创业事业,作者把自己的全部精力、热情和激情,都投入其中,更是笔耕不辍。作者常年有写文章的习惯,每逢国家节日,例如元旦、五四、国庆等,十几年来,总以豪迈的热情,不屈的动力,不断请教、反思、复盘的方式,写感想,激励身边人。2024年6月开始连载,敬请关注!
高考,您好!
王瑞
值此高考之际,让我永远无法忘记,也让我陡然强大的,就是考大学的经历。
第一阶段:从普通生蜕变为尖子生
为了进入一流大学,高中三年,我从年级三四百名慢慢往上爬到了前几名,高一认真读书,高二疯狂读书,高三拼命读书。
我的数理化一直很好,不用记忆公式,看一遍或者听老师讲一遍,就能记住,甚至考场上能推理出来。但在高二的时候,有一次看到学校报栏《三秦都市报》报道,1999年高考,西安的一位学生,数学60分选择题只花了18分钟时间。我很惊讶,18分钟太厉害了!老师建议40分钟就很不错了。于是,我开始训练速度,时间从40分钟左右,三个月后缩减到35分钟,半年后25分钟。但之后如何努力都很难提速了。我借了很多同学的资料,疯狂练习选择题,锻炼心算能力长达半年之久,终于有一天达到了20分钟以内,状态是越来越出神入化。实际上,我第一年高考数学选择题,只花了11分钟,开考铃声响起的一瞬间,我已经把前六道题的答案心算出来了。我创造了奇迹!
最伟大的胜利,就是战胜自己!
理科成绩的进步,让我逐渐从年级300多名,每次至少提升20名。但到了40多名,48名,47名,45名,就提高不起来了。
我发现是文科拖了后腿,缺乏逻辑的知识,我记的很差,面对语文的文言文、诗歌,总是成绩不太好。在快上高三那一年的五月,借了《成语词典》和《唐诗三百首》,不论前一天几点睡觉,每天早上都五点起床。不去理解,不看注释,一遍遍疯狂在路灯下大声朗诵,读书的声音,响彻校园,被保安提醒了好几回。突然有一天,语文成绩大增,文言文和诗词10来分,基本能全对。用这样疯狂而简单的方法,努力提升历史和地理等科目,这些不太擅长的,统考成绩都成了优等。这些经历,也让我形成了成语信手拈来,诗词脱口而出的能力。虽然我记不住原作,但我认为诗词能力分两种,一种是原文背诵的很多,却一首诗都写不出来。另一种是很少能背诵原文,写出来的却很有韵味。前者至多是爱好者,后者才可能成长为诗人。如是说,权当安慰自己在文字上的无能吧。
我不仅仅自己想办法读好书,对同学也是积极鼓励,甚至是严苛监督。课间会有同学围着我,讨论读书的乐趣与执着的勇气,寝室十多个人因为我和另一位同学早起的习惯,大家也都纷纷响应。一位同学经常早上蹲厕所很久,为此我们还吵了一架:“你还不如躺在床上睡觉!”也许这些影响有效,寝室都过了二本线,而隔壁寝室只有1人。

高中合影右一是作者
2000年10月,进入高三,母亲帮我在校外租了一个小房间,每天晚上11点晚自习回去后,成了我最珍贵的学习时间,买不起书和资料,就借县城同学的,为了顺利借到,我一般两三天就归还了。往往一本习题,正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,我几天就做完。老师给打印的,要求两周,我一晚上也完成。第二天给老师看,错得很少。为了熬夜不打瞌睡,都跪在凳子上,从晚上十一点半一口气跪到凌晨两三点。房子没暖气,到了后半夜,身子几乎凉透了,即使睡觉,冰冷的被窝和坚硬的床板,也睡不着。往往是被窝都没暖和,五点多又起床早读了。
我习惯于自学,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阅读《农民文摘》《半月谈》和党报,尤其是十多年的《农民文摘》,一本不落反复翻看,连环画、医书,甚至光怪陆离的没有封面的小说,也去阅读。贾平凹是隔壁村的大作家,他的书我也常读。高中之后,每周会去两三次学校阅览室,看各种杂志,尤其是喜欢《读者》。同学们都喜欢言情小说、武侠小说,我不感兴趣。长期的阅读和思考,让我不是很喜欢课堂上的本本主义。也许会奇怪我哪来的体力熬夜,那是因为我课堂有时半睡半醒千方百计休息。打瞌睡也让我懊恼,直到有一次看到“据美国专家研究,半昏迷状态是吸收知识的最佳状态”,我才释然。
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,我的年级排名,突然从40多名跳到了11名,二三十名都没有经历过,然后就是一名次、一名次地慢慢进步。高考时,英语发挥得不错,数理化一如既往优秀,一切都很好,一切都非常顺利。高考后父亲带走我的被褥时,只说了不允许我报考北京、上海的高校,随便读个大专就行了,让我感觉多年的辛劳付诸东流。一气之下,我做出了一个决定,填下了只报一个大学的高考志愿,且选择了不服从调剂。然后和几个同学一起,把高中的书本、破旧的衣裳都丢了,想与艰苦的岁月作别,但没想到一切又得再来一遍。
第二阶段:挫折促进成长
2001年8月初,高考成绩公布,701分!但录取的结果是很糟糕的,八月中旬在学校得知落选后,我从高中校园,沿着滚烫的铁轨,花了两天时间,没吃饭的情况下,走了80多里,翻山越岭,穿越无人丛林,才怯怯地回到家,如今忘记一路上有多少泪水与不甘。
半个月后,不得不面对第二次高考,我带着无限的遗憾与羞涩,顺着院墙,悻悻回到高中,没有勇气面对一切,长期熬夜和自主学习,也让我疲惫。比我低大几十分的,都调剂到一流985高校了。显然,我不想那么拼命了,也似乎认命了。九月开学不久,我就学打篮球、乒乓球,甚至想着要把失去的青春和自由捡回来。我以前都是坐第一排,高三暑假突然长高了十来公分,终于可以坐中间排了,也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世界,搞怪,吃零食,传纸条。课后更是无拘无束,去网吧,打篮球,打台球,水库郊游,河边散步。
潇洒是表象,我深知父母供应哥哥读大学不容易,所以把每月花销控制在90元以内,包括学费、住宿费、杂费和饭费等,还会省下一些钱买书看,花销就控制得更低了。生活的窘迫,让我吃了四年的汤面,为了吃饱,我总结了两个技巧,一是饭前一堂课的铃声一响,就拼命往食堂跑,因为去得早,面食还没发胀,一碗往往能抵一碗半甚至更多。二是多加1毛钱,比如8毛的标准,给9毛钱,打饭的阿姨不知道这个1毛到底要打多少,结果是肯定比1/8要多,时间长了,阿姨不让加钱,也给我多打一些了。即使这样,还是经常吃不饱,没钱买夜宵,就饿着,饿了,就去跑步,锻炼得多了,长跑就厉害,身体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好了。如今,艰苦朴素,成了永远的习惯。后来读大学,为了节约,经常一天三顿热干面,保持省钱模式。
同时,也在和哥哥比拼体育成绩,我文化课常获奖,哥哥体育常拿金牌,高一过年回家,母亲给我看了哥哥在他们大学一届运动会上拿到的100m、200m、4*100m、4*200m和足球五枚金牌,我羡慕得很。也立志一定要在体育上拿成绩!为此,高中三年多,几乎每天晚自习后,跑800到1000米,做60个引体向上。起初没多厉害,练久了,就身轻如燕了,一方面是为了身体,更重要的是,防止半夜饿醒了。最后在运动会上,终于拿了曲臂悬垂和引体向上的金牌。
司马迁说“智者举事,因祸为福,转败为功”。复读,是人生的巨大失败,让很多同学对我有了怜悯,他们给我写了很多信,鼓励我。我不擅长的语文,尤其是不喜欢的写作。反而因为收到的400多封,让我逐渐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和窍门,有人给我描绘哈尔滨的冰雪世界,有人给我邮寄大连海滨的照片,有人给我一遍遍诉说千年的西安古城、百年的长沙岳麓书院,车水马龙的南宁、天府之国的成都、美丽的北京、如雷贯耳的天津,周帅同学还畅想我大学后的日子,告诉我“一定要学好英文,因为世界上绝大部分先进知识,大都是用英文表达”,我俩甚至一起畅想世界。淳朴的表达,五彩缤纷世界,我得到了大量热情鼓舞,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,都逐一回复,让我写东西越来越得心应手。这在很大程度上,锻炼了我思考、写作能力。更锻炼了我对理想,对信念的无限追求。后来,大学期间当了校报记者,硕士期间当了杂志总顾问,工作后,我还写了几年的稿件,后来再到申报科技进步奖,再到创业项目的撰写,完全从写作小白,变成了自己擅长的事情。
回头看来,2001年,虽没有读大学,但远胜于读大学,我是跟着同学们一起,同时读了二十多个城市的几十所大学。母亲常常写信安慰,哥哥频繁地在信中描绘他大学的点点滴滴,给我讲人体解剖的奥妙,学业的苦恼与成就。这样的经历,激励了我。这些信件伴随我二十多年,辗转好几个城市都没有丢失,如今重读,是那么真挚且热烈。是他们,照亮了我来时的路。

同学的来信
复读期间,无论表象如何,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读书,只是不再过于追求成绩罢了。2002年的元宵节当夜,站在昏黄的公厕灯下,迎着漫天飞雪,我用了7个小时,一口气读完了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最后脚麻了,腿酸了,但心中热火熊熊燃烧。那一年,我还完整读了三遍《平凡的世界》,除了沉醉于那些优美浪漫的文字,更是对孙少平、孙少安、田润叶、田晓霞、孙玉厚、王满银等主人公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,尤其是孙少平,也是从高中毕业的日子,让我感觉像极了自己,苦难、奋斗、命运多舛,总是报之以歌。这些书,让我坚定了好好考试的决心,重新设定目标,从4月开始,回到了学习的正规。挫折也有价值,它可以让我们换个节奏,换个角度看世界,让我更加珍惜未来的机会,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——报考古色古香、底蕴深厚的大学。
二十年后回头看,再次备战高考的时光,让我学会了很多运动,增强了开朗交流的能力和积极的读书能力。网吧打游戏,让我接触了计算机,并促使我大学选择了“电子信息”专业,这种误打误撞,也造就了我一生的创新创业方向。
每一个要在社会取得一些成绩的人,一定要经历巨大的困难与努力的时期,成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
人生大抵如此,有时候的挫折、绝望,可能是上苍的帮助,逆境不气馁、不强求,顺势而为。让自己缓一缓、歇一歇,不是耽误,而是沉淀,是蓄势待发,是留出更为宽阔的路。
第三阶段:我的大学
第二次高考,我很荣幸被武汉大学录取了。为什么是武汉大学,原因很多,我当时只知道全国来说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是古色古香的大学,我知道湖北的湖泊非常多,朝阳初上和夕阳西下的时候,阳光洒在湖面上,波光粼粼的场景很美。高中很多习题是黄冈密卷,还听说黄冈学生眼前放着皮鞋和草鞋复习,这极大激励了奋斗时光,当我跪在凳子上难受的时候,我就想着遥远的湖北黄冈人。于是2002年9月,带着陌生的熟悉,带着不惊不喜的感慨,带着羞涩与无助,我来到了武汉大学,军训后只剩下三十多块钱,没钱了,对我来说,活下去,才是最主要的事情。
因为近视,虽然初高中的书本上,写下了无数个“中国人民解放军”,但我知道自己是无缘军校。后来却进了国防生,当时不是为了多大理想,更多是因为大学没钱花,勤工俭学耽误了学业,1门课程60分,被同学嘲笑西北来的学生基础差。国防生一年补助5000元,我是用这笔钱,换回了一部分学习时间,大二、大三连续拿了两次奖学金,后来还被评为了优秀毕业生。
这一改变,岂止是活下去或者成绩好起来,也给了我更多机会。众所周知,武汉大学的图书馆是非常有名的,书籍非常多。大学期间,文化课会借阅大量同类书籍对比分析,尤其是有难度的章节,我会对比全国、全世界的七八种版本,看谁说得更清楚,这一方法,培养了我善于研究的习惯。除了文化课,更多读书时间花在名人传记上,秦皇汉武、毛泽东、华盛顿、富兰克林、居里夫人……,政治家、军事家、科学家,乃至是文学家、艺术家、艺人的传记,我反复通读。宏大、拼搏、成功、伟岸、深邃,他们激情满满的人生,尤其是我一个人的时候,感觉身边千军万马,这样的陪伴,让我创业之路不再孤独。
读书是很费时间的,但我非常有幸遇到了恩师——同寝室的关轶斐同学,他常说两节课复习一本武侠小说,我起初不太相信,两三百页的金庸、古龙小说,怎么可能两小时内读完?大一我就开始慢慢琢磨读书的技巧,也观察他的读书习惯。慢慢地,实现了一目十行的能力,如今一本书,基本4小时内可以精读完。看的书多了,发现大部分内容重复,略读一本书,也就三四十分钟。看似走马观花,依然可以吸收到80%以上的重点信息,加上爱做笔记,爱折叠、勾选、批注、重读,保证了知识的吸取效率。武汉大学图书馆不限制读者批注,经常被人写得密密麻麻,读他人的批注,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,我也感谢图书馆不罚之恩。
在武汉大学,热爱读书,热爱勤工俭学,热爱在奋斗中那些照顾我的家教家长和师长,更热爱朝夕奋斗、挥斥方遒的同学。这些懵懂的热爱,轰轰烈烈的奋斗,竟让武汉,成了我的眷恋。大学期间,做了数十种勤工俭学,从最常见的到鲜为人知的,几乎无所不包。还经常带着同学一起勤工俭学。大一大二很穷,聚餐是大城市同学请客。勤工俭学,积攒了一些钱,到大三之后,请客人就换成我了,还适当补贴父母。除了寝室同学一起喝酒、K歌,偶尔还会拉上同班的隔壁班的。人多了怕花钱,我的点菜规则就特别简单:“老板,按人头,把你们这最便宜的菜端上来!”,但酒,永远不会少。毕业季,整整庆祝了大半年。等到六月中旬最后一顿散伙饭的时候,还没有看到菜,已经被同学灌得不省人事。作为班里40人中唯一国防生,离校手续时间长,我有空闲,就把其他同学一个个送离武汉,每天跑武昌、汉口火车站,有时候好几趟。毕业十年后,2016年,组织了一次同学会,四十人,联系了半年时间,到了23人,一些人因为出国或者繁忙来不了。对于大学,对于同学,我是感恩,更是时常想念。

大学合影右一是作者
曾经的高考,让我们这一代人,找到了努力的方向,也因为阴差阳错,而悲伤彷徨。但回头看,人生没有错误的路,都是最好的积累。
如今6月7日(去年写作的时候),如今又是高考,如今也是毕业,武汉大学邀请我给毕业生演讲,不知道讲什么好。思来想去很久,想讲讲我这充满理想和挫折,且坚韧不拔的路,称之为“永不磨灭的梦想”。
对人生梦想,我想有两种。一种是懵懵懂懂,但又永不磨灭的追求。另一种是一代代如雨后春笋般的年轻人,朝气蓬勃、挥斥方遒的样子。尤其是大学毕业,我们真正成年了,会有成年人的幸福和不容易等待着我们,但对一代代的年轻人来说,永远可以相信世界是美好的、新鲜的,值得奋斗一生的!这样青春的梦想,也会永不磨灭。
至于我的梦想,是努力在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数字化方面创业,与大家一起成长。我养成了记录的习惯,每年要记录创业工作随笔几十万字,偶尔整理出来,与大家分享,是惬意的事情,如果对工作,对他人稍有益处,此生无悔。
愿学子梦想成真。
高考,您好!
关于亚为
亚为,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平台企业、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运营企业。开拓“教研模型”,秉承“亚为方便一秒钟”文化,坚持“智造天下工厂、创新改变世界”战略,坚守“员工幸福,客户满意”理念,竭诚用创新和发展,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服务!
联系我们
地址:武汉 苏州 无锡 深圳 兰州 西安 襄阳 宜昌 酒泉 吴忠 北京……
电话:15727007467

扫码关注我们
微信号:15727007467
官网:www.yavii123.com
邮箱:yavyjs@yav123.cn